![]() 西葫蘆菌核病是一種真菌性疾病,主要為害果實及莖蔓,在低溫、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最容易發生,嚴重影響了西葫蘆的產量和質量。本文為大家介紹了防治西葫蘆菌核病的相關知識,詳情如下: 西葫蘆菌核病發生特點 西葫蘆菌核病為真菌性病害。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內越冬,通過殘敗花瓣的表皮或傷口侵入植株體內,借助于氣流或田間作業進行傳播。當氣溫在15℃-20℃、相對濕度85%以上時易發病。 西葫蘆菌核病危害癥狀 菌核病主要危害西葫蘆的莖蔓和果實。莖蔓染病后呈褐色水浸狀斑塊,逐漸長出白色菌絲和黑色菌核,病部以上的莖葉受其影響而萎蔫枯死。病果在花蒂部位呈現水浸狀腐爛,并長出白色菌絲和黑色菌核。 西葫蘆菌核病傳播途徑 菌核遺留在土中,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。混在種子中的菌核,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,或遺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適宜溫濕度條件即萌發產出子囊盤,放散出子囊孢子,隨氣流傳播蔓延,侵染衰老花瓣或葉片,長出白色菌絲,開始為害柱頭或幼瓜。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健葉或莖上經菌絲接觸,易引起發病,并以這種方式進行重復侵染,直到條件惡化,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。南方2-4月及11-12月適其發病,北方3-5月發生多。本菌對水分要求較高;相對濕度高于85%,溫度在15-20℃利于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、侵入及子囊盤產生。因此,低溫、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該病發生和流行,菌核形成時間短,數量多。連年種植葫蘆科、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、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、凍害條件下發病重。此外,定植期對發病有一定影響。 西葫蘆菌核病防治措施 1、合理輪作,最好與與水生作物輪作,收獲后及時深翻,深度要求達到20厘米,將菌核埋入深層,抑制子囊盤出土,同時采用配方施肥技術,增強寄主抗病力;并對地表噴施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。 2、播前種子用10%鹽水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漂種2-3次,汰除菌核,加強苗期管理,合理密植,移栽后及時澆透緩苗水,隨后合理追肥、適度澆水,在西葫蘆開花期、幼果期、果實膨大期各噴灑壯瓜蒂靈一次,增粗瓜蒂,強化營養輸送量,促進瓜體快速發育,瓜型漂亮,使西葫蘆高產優質。 3、發病初期采用煙霧或噴霧法防治,可用10%速克靈煙劑,每畝次250克,熏1夜,隔8-10天1次;或噴撒5%百菌清粉塵劑,每畝次1公斤,連續或與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-4次。 4、藥劑防治,發病后應根據植保要求噴施噴50%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、50%撲海因或50%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防治,并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藥效,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,鞏固防治效果。 ![]() |
|靈芝網|火龍果網|種地網|手機版| 耕種幫種植網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( 桂ICP備14001967號 )
GMT+8, 2021-2-12 07:09 , Processed in 0.466943 second(s), 13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